close

ㄅㄆㄇㄈ……在嘉義縣竹崎鄉的圖書館內,一群婆婆媽媽們專注地敲打著鍵盤,正在努力學習如何使用電腦;八十多歲的楊爺爺為了觀看遠在國外的孫兒照片,也開始學著收發e-mail;弱視的阿強不想因為身體的限制而放棄吸收更多知識的機會,在社工人員的協助下,也慢慢學會如何上網。

 

這些情境可能正在台灣的某些角落裡發生著,近年來,台灣社會在政府與民間單位的積極推展下,縮減數位落差確實展現了具體成效。根據國際電信聯盟(ITU)針對全球181個國家的資訊社會發展現況與趨勢所做的評比,我國ITV數位機會指標(2006-2007)排名由第10名進步到第7名;由行政院研考會日前公布的2008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(全文請至www.rdec.gov.tw查詢)則可了解我國12歲以上民眾中有73.4%的人會用電腦,68.5%的人會上網;換句話說,台灣目前的電腦使用人口高達1469萬人,上網人口達1371萬人,分別較前一年有2.4%及2.9%的顯著成長,顯示台灣民眾對網路的依賴程度日漸提升。

 

根據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安妮指出,觀察過去二十年間數位落差在國際上的發展,主要經過四波革命,第一波主要在解決科技技術上的問題,第二波開始思考如何做跨領域的結合,第三波開始把民眾參與、公眾的領導力都納進來;到了第四波,則在追求經濟的發展以及人類價值的整合。而台灣從千禧年之後,數位落差整體發展相當快速,馬上就從第三波的革命進到第四波,顯見我國的網路基礎建設與應用推廣工作已有初步成果,接下來將從關懷人的角度出發,弭平數位落差。

 

也因此,研考會自2001年開始針對台灣民眾的數位落差做長期觀察。從歷年的調查中發現,民眾的資訊化程度會隨著性別、教育程度、年齡、職業身分及身心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,舉例來說,女性在使用電腦或網路的機會跟頻率一般較低;原住民因為社會經濟條件跟地區的關係,在電腦的使用上也較缺乏;年紀愈長的,使用電腦及網路的能力也相對較弱。但在今年的調查中,發現41至50歲的中高齡族群的上網率首度突破六成,達64.2%,較去年成長了5.6個百分點;而51到60歲的上網人口也從35.5%增加到40.5%,平均每 2.5人就有1人上網,普及率相當高。

 

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願意學習e化,進而在日常生活中與網路共舞?今年的調查中也發現,有86%的民眾會在網路搜尋生活資訊,74.3%的人曾使用網路傳呼軟體,68.4%曾在網路上從事休閒活動,34.9%曾使用免費或付費的網路電話;有近半數(49.5%)的人曾從事網路購物,而「方便」、「便宜」是民眾願意上網購物的最主要原因。

 

縮短數位落差其實就是關懷社會弱勢團體,研考會從多年前開始關注身心障礙者的數位落差問題,在今年針對視障、聽障等12類非認知身心障礙民眾所進行的調查,身心障礙民眾中有30.4%會用電腦(較3年前增加3.9%),26.6%曾使用網路(較3年前增加5.3%),雖然成長有限,李安妮副院長也強調,「其實是不需要有挫折,因為基本上身心障礙者的某些障別,在先天上就已經被科技所排除,政府關懷身心障礙者的一些方案還是應該持續做下去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gov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